| 南木特藏戏:遇见一个民族的美好灵魂-合作市人民政府 - 合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您好!欢迎访问合作市人民政府网站!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民俗文化

陇上非遗 | 南木特藏戏:遇见一个民族的美好灵魂

发布时间:2024-10-16 15:23:38 阅读次数:

如果你看过戏剧,听过歌剧,自然知其场面宏观,演者妆容精致,传神达意无不微妙细腻,但是不同的剧种,亦有不同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知“南木特藏戏”会让你心中产生怎样的“哈姆雷特”……

南木特戏——藏族历史文化的回声

南木特藏戏,也称安多藏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它是独具甘南地方特色,并与西藏藏戏风格不同的剧种。“南木特”系藏语音译,是传记、故事之意。

其以历史人物传记,或者以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民间英雄为素材,具有生动情节、完整结构的一种戏曲艺术表演形式。在艺术手法上,它综合传统寺院法舞和民间歌舞艺术,有唱有说、有歌有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表演剧目往往通过宗教性的阐释,传播和繁荣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艺术起源

南木特藏戏最早是在拉卜楞寺二世亲自授意倡导下,由贡塘·丹贝准美仿效西藏藏剧的表演形式,将藏族传记文学名著《米拉日巴道歌》中猎人受教化的一段故事改编成剧,这是甘南南木特藏戏的雏形。19世纪末,第五世嘉木样·丹贝坚参、琅仓活佛等以历史传记、佛教故事为题材,吸收民间歌舞和地方说唱艺术,配以小型乐队,编导演出了《松赞干布》等多部影响深远的剧目,在安多地区产生了强烈反响。为了使这一优秀剧种能够保留传承下来,南木特藏戏已被甘肃省列入首批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保护代表性项目。

艺术特色

南木特藏戏大都以歌颂正面人物为主,用丰富的想像,浓郁的神话色彩,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戏剧情景,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不仅僧侣编排,也是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活动。

南木特藏戏的演出形态比较接近汉族戏曲样式。其演出形式为先由一人介绍剧情,并向观众致祝词,然后开始正戏。随着演出剧目的不断丰富,甘南藏戏的艺术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它融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以载歌载舞为主要艺术特征,在服饰、化妆、灯光、布景等舞美方面也渐趋完善与成熟。

南木特藏戏的唱白采用安多藏语方言,表演不分行当。初创时期没有女演员,表演动作很少,后增加了女演员,表演动作亦更为丰富,并形成一些成套程式动作。因演出不戴面具(动物除外),故注重人戏表演,演员擅长以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作细腻的艺术表现。其表演基本接近生活原形,强调艺术的真实性。

南木特藏戏的音乐,综合藏传佛教音乐和夏河附近的民间歌舞、弹唱、说唱音乐发展而成。其所含曲目甚多,但一般曲体比较短小,多带分节歌体性质。运用时无严格规范,随意性较强,可按剧情需要自由联缀和发展变化。其音乐体制属特殊联曲体结构,可分为唱腔音乐、舞蹈音乐、间奏音乐三部分。

南木特藏戏注重舞美设计与创造。其艺术造型体现了雕塑、绘画、剌绣、酥油花等藏传佛教文化,既塑造了人物、景物形象,又充满了神秘宗教色彩。南木特藏戏没有固定的穿戴规制,在实际演出中,汉族人物多穿汉族戏曲的行头,藏族人物多用美化的藏民生活服装,无论男女色,均采用面部化妆,男性还需画胡须或挂髯口,国王等显贵人物则戴墨镜。

漫漫的传承创新之路

" 南木特 " 藏戏作为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藏戏在传承过程中,也出现过演出活动范围小、缺乏资金、演员匮乏等困难,但民间的演出从未间断过。

新中国成立后,藏区文化生活日趋活跃,藏戏剧目增加。至上世纪 50 年代末,甘南州内有藏戏演出团队 36 个,剧目 9 个。到了上世纪 60 年代,藏戏进入兴盛时期。上世纪 70 年代末," 南木特 " 藏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获得再生。1981 年成立了甘南州藏剧团。1982 年在合作举办了全州首届 " 南木特 " 藏戏调演,夏河、碌曲、合作等县藏戏队和甘南州藏剧团参加了历时 7 天的藏戏汇演。甘南各地都成立了以乡村为单位的藏戏队,走乡串户演出。

1946 年第一部 " 南木特 " 藏戏《松赞干布》的创演,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创作演出,无论在演技水平上,还是在剧目数量上," 南木特 " 藏戏都有了很大发展。

2011 年," 南木特 "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扩展代表性项目名录。

来源:文旅中国、微游甘肃

下一篇:合作市民政局开展“藏”传承、“戏”精彩 —— 益路同行藏戏学习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